Self-promotion:不是自戀,而是自我肯定

說到 Self-promotion 時,你眼前會浮現出什麼的畫面呢?

我腦海中的第一個畫面是 TED Talks 的舞台,專業的燈光照向中央,在群眾視線匯集之處,有個人帶著自信的身體語言,正在面帶微笑、侃侃而談。

雖然畫面很清晰,但同時也很遙遠,彷彿這種場合不關我的事,我寧願和大多數人一起待在觀眾席上,這樣更熟悉也更安全。

為什麼要練習 Self-promotion?

在亞洲文化的脈絡中,許多諺語都隱含著對「自我推銷」貶義,例如為人應當 「少說話,多做事」、「深藏功與名」,反之,則會被貼上「居功自恃」、「雷聲大雨點小」、「自吹自擂」、「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」的標籤。

對此我也深以為然,直到 2023 年的 IWD (International Women’s Day) 的科技女力論壇,我得到一個帶領 #IAmRemarkable 工作坊的機會,才開始深入研究 Self-promotion 的含義,逐漸了解這個以前被我忽略的領域。

第一步:打破對「自我推銷」的成見

提到「推銷」二字,臉皮比較薄的人可能已經開始緊張冒汗、想逃走的心都有了,但是仔細想想,其實 Self-promotion 不只有推銷的含義,在帶領工作坊的時候,我都會建議學員將它換成比較中性的詞彙,例如 Showing my work、Sharing my experience,著重在已發生過的「事實」,而不在於這份事實是否能變成一個「吸引眼球的故事」。

現在,讓我們將想像中「自我推銷」的舞台抹去,不再看向刺眼的聚光燈,轉而面對一盞溫暖燭光,在一個安全的房間內,與自己的過去對話。

第二步:練習寫下「肯定自己」的宣言

跨過第一道心理門檻後,我會邀請學員拿一張白紙,寫下任何你能想到的、與「肯定自己」有關的事,可以關於工作,也可以關於生活。

接著我會邀請大家分享答案,一起 Celebrate small wins,這可以說是最有趣的環節了!大家的答案非常多元,其中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:

❥ 有位大學生一早從花蓮搭火車來台北來參加這場活動,他覺得自己的行動力超棒!(這是當天的第一場活動,9:30 開始入場!真的辛苦他了 🥹)

❥ 有一對設計師夫妻自從生了小孩之後,鮮少有自己的時間,這天特別把小孩托育來參加工作坊,感覺重新找回了以前那個進修專業的自己。

❥ 有一位已經財富自由的伯伯,覺得自己能報名年輕人的活動很與時俱進,接著在現場眾人的敲碗下,分享起他的理財哲學。(這真的很有趣 XD)

❥ 有人把一款 Play Station 的遊戲 God of War 全破並取得全成就,他回想過程雖然困難重重,但能用全成就來支持對遊戲的喜愛,真的太好了!

隨著分享會的進行,大家逐漸地打開話匣子,甚至在現場發現興趣相同的同好,開始交起新朋友來,促成這些意外的人際互動,對我而言也是很驚喜的收穫 🥰

感謝參與 IWD 2023 的學員們 🎉

#IAmRemarkable 的活動緣起

儘管活動很歡樂,但是 #IAmRemarkable 的啟發,卻來自一個略有壓力的真實故事:

#IAmRemarkable | Anna Vainer’s story

Anna Vainer 是一名 Googler,有次她在一場工作坊中,聽著其他人大聲地分享他們的成就,她忽地感到不自在,心裡忍不住暗想:「天阿,為什麼人們要站在那裡吹牛?」,同時,她自己也非常不願意去當那個吹牛的人。

等她走出房間後,她開始對這種心理狀態感到好奇,為什麼「談論自己的成就」,會產生「負面情緒」?

在探索過程中,她發現這是源於對「自我推銷」這一行為的負面印象,尤其在女性和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當中,阻力更加明顯。

但她相信這種心態可以被扭轉,於是產生了一個全球性的計畫,用以改變人們對自我推銷的看法,這便是後來 #IAmRemarkable movement 的誕生。

雖然該倡議最初僅供 Google 員工使用,但不久後,來自客戶、代理商、大學以及其他多種機構的請求迅速湧入。截至 2023 年 12 月,這項倡議已吸引了來自 180 個國家的 55 萬名參與者,全球有超過 3,000 名積極的協調者在舉辦研討會,當然,其中也包括台灣!🎉

最後,我想節錄創辦人 Anna 的 訪談 做結尾:

老實說,直到今天我還在不斷練習地自我推銷。我認為這不是一項你學會了就能立刻擅長的技能。但無疑的,這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帶來了莫大的好處。儘早學會如何「客觀地談論自己的成就」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

--

--

𝑳𝒚𝒏𝒏 𝑯𝒖𝒂𝒏𝒈

嗨 👋🏻 我是黃 翎,在設計的海洋裡,時常能遇到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,解答往往在我獨處時浮上水面,我將它們打撈起來放在這裡,獻給前來沙灘撿貝殼的你 🐚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