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顧問公司 Design Agency 之後,可以期待的兩件事 🥰

設計職涯的岔路口:Agency or In-house ?

設計講座:UI 設計師的職業三岔路

「In-house 和 Agency 有什麼區別?該怎麼選擇才好?」

這是在 UIUX 設計講座裡,台下的同學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。

在我自己初入職場時,也曾因職涯的方向而苦惱。後來有幸進入了顧問公司,終於得以一窺這個產業的獨特之處。

為了幫助還在觀望的求職者做選擇,今天就以「顧問公司 UI 設計師」的角度,和大家分享第一手的職場觀察,細數我所知道的好處與壞處。

台灣的設計顧問公司各有特色,有的偏向視覺風格設計,有的更注重前期研究,但總體而言,加入顧問設計公司後都能累積以下兩種經驗:

  1. 多樣化的設計題目
  2. 跨公司的團隊合作

以上,讓我們一條一條的來說明。

1. 多樣化的設計題目

以我自己為例,在 AJA 的第一年裡,就已經接觸過了金融、SaaS、電商、IOT、教育和通訊等等不同的產業。幾乎每進一新個專案,就等於跨入一個新領域。

相較於只做一個產品的 In-house 設計師,廣泛的接觸題目不禁能保持新鮮感,更能在職涯初期的探索各種設計的面貌,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產品類型。

缺點: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。例如功能型和行銷型的產品就各有自己特化的部分。

對我而言,深入各個產業也讓我更加謙虛,了解好的設計不只有一種定義。

舉例而言,to C 的產品通常更注重品牌形象與包裝,透過顏色、插畫等視覺設計,加上鮮明的市場定位和價值主張,創造深入人心的記憶點和認同感,進一步吸引目標族群加入使用行列。

而 to B 的 SaaS 產品則有所不同,使用者往往是因為工作需要、同事們都在用而必須跟著使用,他們願意(或不得不)花時間學習軟體操作。跟 to C 的產品比較起來,較少情感面的訴求,更注重任務完成的效率,也通常伴隨著高密度的資訊處理。

在了解這些不同的使用情境後,我才能更客觀的去做 Design critique 和現況分析。顧問公司則提供了新手設計師很好的機會,能在短時間內接觸多樣的使用情境,快速建立起自己的 UX 資料庫。

2. 跨公司的團隊合作

比起 In-house 設計師常常面臨「跨部門」的合作,在顧問公司更常面對的是「跨公司」的合作,利用自己的「設計專業」加上客戶的「產業知識」共同推動產品的開發。但是隔行如隔山,這當中需要許多的溝通和互相理解,才能保持順暢的合作。

舉例而言,每個客戶對設計的理解程度都不同,為了建立團隊的共識和信任,在專案開始前我們都會花時間說明每一個設計步驟的意義,以及我們將用哪些研究方法來驗證問題。

這些前期溝通雖然花時間,但是為了理解彼此工作的重要性,在產業跨度大的合作中絕對不能省略。畢竟,如果等研究結果出爐,客戶看過後才質疑研究方法有問題的話,再來解釋就太遲了。

這樣的工作內容可以大大的訓練溝通能力,養成從各個利害關係人角度發想的習慣,加速找到客戶和用戶期待的交集點。

除了與外部團隊的合作,與內部的經驗也值得一題。顧問公司內的團隊規模隨專案彈性調整,設計師的安排從一到十幾位都有可能,不同的團隊規模也代表不一樣的責任與挑戰。

例如 Solo 時,自己必須包辦前期研究、客戶溝通、設計執行和交付等全部過程。而多人團隊則要建立團隊共識、規劃分工和交接、遠端線上協作等等。

通過擔任不同的角色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換位思考,使下次的團隊合作更加流暢。也可以適應不同的職能,提升未來接案的守備範圍。

缺點:需要高度的適應能力,願意跨出舒適圈與新成員重新培養團隊默契。

Monospace 共享空間的合影

綜上所述,設計顧問公司適合具有以下特質的人:

  1. 充滿對世界的好奇,想要累積多元的經驗
  2. 勇敢面對新事物,願意倒空自己從頭學習
  3. 理解團隊合作的價值,不斷優化溝通的效率

如果這段描述聽起來很像你,那我鼓勵你大膽的去嘗試顧問公司的工作,或許能成就一段忙碌而充實的職涯!

P.S. AJA 每年都有 Intern計畫,每次約莫開放 2~3 個名額,不妨關注 AJA 的 FB 以獲取實習機會的消息喔。

𝐋𝐞𝐭’𝐬 𝐠𝐨 𝐨𝐧 𝐚 𝐜𝐨𝐟𝐟𝐞𝐞 𝐝𝐚𝐭𝐞 ☕️

This is Lynn 😊 過去在墨爾本 RMIT 留學,畢業後歷經視覺設計、數位廣告與插畫、動畫元件設計,最後錨定職涯在 UIUX 以及軟體產品設計。如果想進一步聊聊,歡迎直接發送訊息到 FBIG,期待與你的交流 :)

你也是科幻迷嗎?歡迎訂閱 空想科研 科技與科幻 Podcast|點擊免費收聽 📣

--

--

𝑳𝒚𝒏𝒏 𝑯𝒖𝒂𝒏𝒈

嗨 👋🏻 我是黃 翎,在設計的海洋裡,時常能遇到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,解答往往在我獨處時浮上水面,我將它們打撈起來放在這裡,獻給前來沙灘撿貝殼的你 🐚✨